这时,很多唐军都看到了黎明前的烽烟,他们纷纷站起身,惊讶地向烽烟望去,本来很多士兵对李晟不去乱石坎,而跑到飞云渡这边来而感到不解,现在他们才明白了李晟的先见之明。
安西军的训练有素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了,当敌情出现,安西军士兵纷纷将同伴从睡梦中唤醒,他们无声无息,动作快捷,很快便收拾行装完毕,迅速排成了队列,随时可以出发,相比之下,另外的五千吐谷浑军却大部分依旧沉睡不醒,被惊醒的士兵只是茫然地看了看四周,见没人叫他们,又继续沉沉睡去。
李晟也不由暗暗惊叹安西军训练有素,陇右士兵和他们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安西军中郎将邓山上前道:“李将军,我们已经整装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李晟沉思了片刻,便令道:“左卫军和中卫军跟我前往黄河边,其余军队就地待命!”
一军分为左中右三卫,一卫三千人,在李晟的命令之下,六千名唐军立刻启程了,纷纷上马,向十里外的黄河岸边疾奔而去。
.........
飞云渡是渡过黄河的重要地段,因此这一带除了有两座烽火台外,还有一处斥候营,有斥候近百人,早在吐蕃大军离黄河还有二十里时,被唐军斥候便发现了,立刻用高原特有雪鸽通知了烽火台。
河对岸高岗上的烽火台点燃了报警的烽烟,就在烽烟点燃仅半个时辰后,左中两卫的六千唐军便抵达了离黄河边约两里处,而这时,吐蕃军还没有抵达黄河边,还在十里之外。
李晟已经拿到了斥候的鸽信,近二万吐蕃军主力所来方位是飞云渡的中段,这里的黄河两岸丛林密布,很有利于隐蔽,但李晟的目光却投向了河中央的仙客岛,岛上也是柳林密布,树冠长得极为茂盛,是天然的隐蔽之所,他沉吟了片刻,立刻回身令道:“第一和第二弩军营立刻上岛,准备伏击吐蕃军渡河!”
李晟作战极为看重士气,士气不仅是对唐军,对吐蕃军也一样,而且对于马重英,渡河不利,他很可能就不会贸然进攻,便会等待另外两万军汇合后,再重新发动进攻,这样一来,便给了他收麦的时间。
李晟的想法虽然不错,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他没有和手下的安西军将领进行沟通,李晟年纪还不到三十岁,从前也是一个默默无闻郎将,其实年轻并不重要,官职稍低也不重要,安西年轻的将领比比皆是,低级军官统帅高级军官也有先例,当年李庆安参与攻打小勃律时,只是一名校尉,他就曾率领过郎将以上的高级军官。
所以李晟的官职稍低也不是根本问题,关键他不是安西军将领,安西军战斗力强大,军纪严明,令下则行,令止则停,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安西军也有不利的另一面,主要表现就是安西军比较排外,凡不是安西体系出身的军官,想驾驭这支军队,除非此人非常优秀,否则很难掌控住这支军队。
李晟布兵、行军,这些安排安西军都按军纪加以服从,但到了真正作战时,一些安西将领便有了想法。
李晟的命令刚刚下达,中郎将邓山便上前施礼道:“李将军,岛上伏兵虽好,但吐蕃人若用火攻,恐怕会对岛上的士兵不利,请李将军三思。”
一般部下劝说是很正常之事,但这个邓山却非同一般,他是跟随李庆安多年的老兵,跟随李庆安参加过小勃律之战和石堡城之战,在这两万军中非常有威望,又是中郎将忠武将军,可以说在李晟未接管这两万军之前,他就是主将,现在他的劝说,就意味着他反对李晟的作战计划,只是他表现得比较含蓄,用委婉的口气来劝阻罢了。
李晟这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安西军的意见,能和部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是为将者的重要能力之一,他便微微一笑道:“邓将军有所不知,岛上虽然林木茂密,但吐蕃不会采用火攻,这座岛是他们进攻的跳板,如果用火攻,吐蕃军自己也无法利用这座岛屿了,其次吐蕃军也并不善于火攻,这是被高原的气候所限制,而且我也考虑到了岛上唐军的危险,所以只派少量唐军弩兵埋伏在岛上,目的是为了打击吐蕃人的士气,我这样解释,不知邓将军能否理解?”
邓山想了想又道:“我们安西军都带有小型投石机,二十斤的石块可投两百步远,我认为在岸边阻击吐蕃军便足够了,又何必冒险上岛?”
李晟心里也明白,对安西军可不能用强硬的命令,否则会激起将士的反感,这对以后的九曲保卫战不利,只能用尽可能地说服他们,尤其这个邓山在安西军中的威望很高,如果他能支持自己,这对以后的战役能否顺利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到这,李晟便附耳在邓山耳边低语了几句,“将军有所不知,我十天前便上岛探查过了......”
尽管邓山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但李晟方案的大胆和刺激却颇合他的胃口,他便笑着点了点头,“好吧!我同意李将军的方案作战,请李将军下令。”
........
在与唐军作战时,达扎路恭更喜欢敌人叫自己马重英,他作战崇尚谋略,尤其是汉人的谋略更是让他醉心不已,他将自己取汉名为马重英,便有一种与汉人一较高低的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