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说得邓将军都愣住了。
显然,邓元敬将军也没想到,赵海平竟然会想出这样的一种破局方式。
一方面是因为邓元敬将军毕竟也是古人,大盛朝也是一个笼罩在忠君爱国阴影下的封建王朝,所以邓将军虽然在军事理论上超越了时代,但在这些思想上,与韩甫岳将军并无太多不同。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甫岳将军此时面临的局势,确实是一个无解的局面。
后世之人研究历史,每每为韩甫岳将军而感到扼腕叹息的时候,也有两个议题被讨论得最多。
第一是,如果当初没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韩甫岳将军到底能不能完成收复燕云、直捣黄龙的伟业?
第二是,如果韩甫岳将军拒不奉诏,甚至当即黄袍加身,他又能走到哪一步?
对于第一个问题,后世的研究整体趋向于乐观。
因为韩甫岳将军当时已经把金人的精锐力量打崩,甚至金人自己都已经做好了撤出燕云的打算。大战的转折点已经过去,再往后打,只会此消彼长、越来越顺。
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后世的研究就整体趋于悲观了。
邓将军之所以说此事几乎不可行,也是作为一个专门的军事家,在专业角度给出的分析。
因为他的军队毕竟不是一支私军,想要谋反,需要稳固的根据地、持续不断的兵源、充足的后勤粮草补给,以及一个足够有号召力的造反理由。
而这些,韩甫岳将军都没有。
正如邓将军所分析的,韩甫岳将军此时所率的大军,后勤粮草都是由朝廷供应。一旦朝廷断粮,大军人吃马嚼,耗费甚巨,这些粮草又从哪来呢?
而且,一旦叛乱,其他各路的大军都不需围剿,只要后撤,让韩甫岳将军的大军暴露在金人的大军之中,伺机而动。
到时候,两面夹击,又无粮草,而且士卒必然军心涣散,战败就是定局。
所以从韩甫岳将军的视角来看,当时遵旨才是唯一的选择。
因为遵旨,一来可以保全大军,不让金人渔翁得利;二来可以展现出自己忠君报国的拳拳之心;三来,就算自己退了,只要不死,未来就还有再起的机会。
只可惜,他唯一算错了一点,就是齐高宗与秦会之两人的无耻程度。
赵海平已经看到了回去的结局,自然不想重蹈覆辙。哪怕是有可能众叛亲离、兵败身死,他也要打到最后。
历史上的韩甫岳将军如果叛乱,那他就不是韩甫岳将军了;而副本中的玩家如果还按照剧本来走,那也就不是玩家了。
可即便如此,韩甫岳将军当时遇到的问题仍在。
赵海平又如何解决?
对此,赵海平给出的回答是,女真人如何解决的,我就如何解决!
当初女真人靠着两千五百骑,十几年就从黑山白水之地一路东扩南下,打出了靖平之变。
而金人此时的十万大军都败在我的手上,我就算只剩两千五百人,又凭什么不能灭金再灭齐?
这番话,说的邓元敬将军也都哑口无言了。
听起来……还挺有道理……
此时他毕竟只是一个英灵,只负责为玩家出谋划策。真正做出决定的,还是玩家自己。
所以,邓将军也只能看着这个历史切片中的剧情,向着所有人都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了……
赵海平打定主意,对帐外的传令兵说道:“传令,擂鼓聚将!”
……
过了没多久,众将到齐了。
赵海平环视账内诸将。
这些将领中,成分各异。有他的子侄辈亲属,有从其他军队中带着部队来投奔的齐朝将领,有之前归附的义军首领或是散兵游勇的头目,还有就是由朝廷任命、直接受到皇帝辖制的将领。
而此时赵海平手上的军队成分,也大抵如此。
有南渡过程中就一直跟随他的部队,有其他军队中来投奔的各部,有归附的义军,也有击溃伪军后改造完毕的俘虏。
总之,整个军队成分,还是比较复杂的。
赵海平此时在军中的地位,与韩甫岳将军没有区别。这支强军是他练出来的,自然也因为他而凝聚在一起。
如果没了他,那么这支军队中的各部,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如果秦会之和狗皇帝再用出一些手段,刻意地将这支军队进行分化、拆解,那么这支军队的崩溃就会来的更快。
而一旦没有了赵海平这个最高统帅,没了万众一心、收复失地的志向,这支军队必然也会很快地腐化、堕落,在短短的数年之间,就会被糟蹋地全无战斗力。
而这一切,赵海平不需要费脑子去思考,历史上韩甫岳将军死后所发生的事情,他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
此时,中军大帐中的诸将,都纷纷看向赵海平,不知道他这是何意。
有的将领面露不忍之色:“将军……难道你已经决定了,退兵?”
其他的将领,也都无话可说。
是啊,不退兵又能怎么办呢?
十二道金牌,再加上措辞严厉的旨意,这基本上意味着,只要不退兵,立刻就会等同于谋逆大罪。
赵海平环顾诸将。
他只是这个历史切片中的过客,没有办法像韩甫岳将军一样,对手下的副将一个个的都了如指掌。但这么长时间的练兵下来,又一起经历过大战,对这些副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