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大感意外的惊疑出声。
之前刘基对科举制度,那可是非常自信,现在竟然开始自我怀疑?
“康王殿下的思维,远超当前维度,他的思考方式与众不同,说不定会有臣思考不到的地方。”
刘伯温说道。
“嗯……”
朱元璋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没错。
朱成的思考角度实在是奇特,往往朱元璋觉得正确无比的事情。
朱成总是能从一个谁也未考虑过的角度出发,进而提出相反的意见。
偏偏朱成还是对的。
令人郁闷无比。
“有机会,和康王殿下辩论上一番吧。”
刘伯温眼中蕴含着神韵。
兴致盎然。
“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晚。”
一旁的徐达开口补充。
“的确。”
四人都点了点头,就连蓝玉都看出来问题所在。
在朱成提出科学之后。
翰林们又不安分了。
“康王殿下,我们想追随殿下,研究所谓的科学。”
几名翰林说道。
“别别别。”
朱成连忙摆手。
一半的翰林已经足够多,这要是再走几位,老朱就该发疯了。
“这样吧,我会抽空来翰林院修书,所掌握的学识,一点点撰写成书籍,供各位阅读。”
朱成的想法很好。
但是……
在听说朱成又要修书之后,原本数量只有几名的翰林,瞬间激增。
剩下一半的一半,表示自己要立刻辞官。
“不行!!”
“康王殿下要修书啊,那这官做不得。”
“等‘坑王’填坑的日子,我是一天都不想过了。”
“……”
这两星期,等待《资本论》下文的翰林,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比寒窗十年还痛苦的磨炼。
朱成还要修书啊?
再见了您内。
“……”
见到翰林们对自己修书避如蛇蝎,朱成嘴角也不由得微微抽搐。
——至于吗!?
最终。
朱成不过是修书两次,就直接让四分之三的翰林辞官,一部分去追求为国作贡献。
一部分去追求科学的甜美气息。
啧。
“父皇要是知道,怕不是得给我皮扒一层。”
朱成摸着下巴,轻轻咂嘴,喃喃自语的说道。
不过也没办法。
翰林们已经萌生要辞官的念头,朱成总不能拦着吧,他也没有拦着的办法。
“诸位,请一定不要说,辞官和我有关系啊。”
朱成连忙摆手。
恳请诸位翰林保密。
“最好别同一时间辞职,慢慢的来,一批批,万一追查到我,我还得给父皇请罪。”
“呃……”
翰林们在听到朱成的要求后,相互对视,一个个面色诡异,沉默不语。
晚啦。
你父皇就在屏风后面听着呢。
“嗯?”
朱成见到翰林们表情异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中觉得,大抵上这些清流不愿意蒙骗圣上。
“这可不算是蒙蔽圣听,不过是分批次的请辞而已,辞官也不用非得提我吧??”
朱成劝说道。
朱元璋嘴角微微抽搐:……
好小子啊。
你平时就是这么干的吧。
“康王点下放心,我等必倾尽全力,不提及康王殿下和我等辞官的联系。”
关键时刻,还是于老站出来,对朱成保证道。
“多谢诸位。”
朱成立刻喜笑颜开。
反观其余人。
则是对于老暗暗竖起大拇指——明明听起来信誓旦旦,但是却没有做出任何承诺。
朱元璋就在身后。
尽最大努力不被关联,那就是一点努力也不做。
朱元璋和蓝玉都被于老的保证给逗笑了,没想到迂腐、默守陈规的翰林。
也有七窍玲珑的一面。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
翰林院一下子走这么多翰林,就算是于老还在挑大梁,但人手也已经出现短缺。
捉襟见肘。
急需补充新的翰林,而下一次科举,在明年八月份,算上殿试的时间。
得是后年三月份。
要是让剩下的翰林顶一年多时间……
……累死几个都正常。
而且朱元璋也不能拦着翰林们辞职,又是要为大明发光发热,又是想钻研科学。
没毛病。
强行让这些已经离心的翰林留在翰林院,也起不到多大帮助。
当然。
办法不是没有,相对来说还很简单。
——开恩科呗。
能快速吸纳大量人才,同时还能笼络学子之心,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
朱成指出来科举制度有问题。
朱元璋不弄清楚问题可能出现在哪,就根本不想开下一届恩科。
开完恩科。
然后被指出这种各样的大小问题,那不是纯粹给自己找别扭么。
这也是刚才徐达说‘朱成和刘伯温辩论不会太晚’的缘故。
恩科在即。
朱元璋必定会先摸清这根刺。
……
“行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骚乱过后。
朱成将资本论的后半内容又写了写,当然,距离整本资本论的观点全部输出完毕。
肯定还需要更多时间。
但今天已经不早。
得休息了。
“还行。”
一位翰林捧着朱成的手稿,盯着今天断章的地方,良久后长舒一口气。
这次断章还像个人。
不是半拉虎块。
“诸位,下次再见。”
朱成一拱手,随后离开翰林院。
朱成走后。
朱元璋四人也是从屏风后面走出来。
“陛下。”
翰林们叩首。
“行了,我都知道。”
朱元璋一摆手。
“不过,先等等吧,最近将开恩科,等到恩科结束,你们再辞官。”
“谢陛下恩典。”
翰林们欣喜若狂。
——能和平辞官就太好了。
至于要待一段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