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殿下,你请说。”
刘伯温以一副请教的姿态问道。
——学无老幼,达者为先。
刘伯温的年纪,虽然远远在朱成之上,但是经过和朱成的一段交流,刘伯温已经深刻的意识到。
朱成的才学,未必在他之下。
对于朱成提出的观点,刘伯温当然是洗耳恭听。
“其实也很简单,所谓的八股取士,完全是死记硬背而已,当然必须承认,记忆力超群、性格坚韧者,的确有为官之姿,但是想要当一个好官,这些远远不够。”
朱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并不难以理解,八股文考察的范围相当死板,而且其回答方式就限定了考生的思维。
——统一标准,必然要求统一答案。
在死记硬背的环境下。
要求统一答案。
无疑是将考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到最低。
“这位老丈,我且问问你,能够熟练地背出四书五经、礼记春秋,就能当一个好官吗?”
“四书五经、礼记春秋中,有教如何为官吗?”
朱成反问道。
一时间。
不光是刘伯温,朱元璋三人也陷入了细微的沉默,对呀,朱成说的有道理。
朱元璋和蓝玉可能并未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二人的文学素养……
不能说完全没有。
也基本只是停留在‘知道书名’的层次。
刘伯温和徐达饱读诗书。
二人明白。
熟读八股取士涵盖的范围书籍,最多明白一些圣贤道理,真正具现在做官上。
未必有多大帮助。
担任县官。
如何调节邻里矛盾?税收几何?县衙结构怎样?如何升堂断案?
——这些都没有在那些书籍里写到。
这还只是县官。
如果是需求专业素养更强的官职,比如说管河运、粮道、税收等等。
岂是熟读四书五经就能解决的?
“所谓的八股取士,最多不过是筛选出一些性格坚强,记忆力不错的寒门士子而已。”
朱成耸了耸肩。
“代价则是,这些人在那些道口的四书五经中,付出小半辈子为代价。”
“脑子都学傻了,思维都僵硬了。”
“真的值得吗?”
“……”
听到朱成的话,朱元璋四人彻底陷入沉默。
——完全无法反驳啊。
朱成的一个个字。
仿佛将八股取士批驳的一文钱不值,可偏偏四人都觉得,朱成说的没有问题。
八股取士。
真的不行啊……
“唉呀,你们也不用一副现在的表情。”
朱成见到朱元璋四人的表情非常阴沉,于是便也开口慰藉道。
“和朝廷相关的事,与你们也没有关系,准备了这么多年,继续考取功名就是了。”
“而且八股取士并非一无是处,咱们之前也说了,八股取士的最主要贡献,就是给底层人民打开上升通道,将那些不甘平庸的人的热情,消耗在八股文中。”
“只要还能达到这一作用,八股取士就是成功的。”
“……”
朱成不安慰还好,越是安慰,朱元璋四人脸上的表情越是不对劲。
好家伙。
他们就是朝廷啊!
听到这份消息,如果还能默不作声、没有丝毫反应,那这大明的科举制度,还能有谁来改革??
而且朱成的安慰,多少有些让刘伯温和朱元璋不是滋味。
这八股取士。
可是他们冥思苦想,最终决定的科举制度,结果没想到,他们认为优秀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
而朱成认可的地方。
换成任意一种科举制度,好像都可以实现——打开上升通道嘛。
和科举内容无关。
甚至不执行八股取士,把科举内容换成蹴鞠,一样能达成稳定社会的效果。
说不定还能让那些寒门学子练就一身好身体。
比读死板的四书五经。
还要有用的多。
离谱。
离天下之大谱。
“那么康王殿下,如果要让你来设计一种科举方式,不知你有何设想?”
朱元璋眼中闪烁着光亮。
刘伯温亦是如此。
甚至朱元璋还若有所思的瞥了一眼朱元璋——想必朱元璋之前在朝堂上的奇思妙想。
都是从朱成处偷师来的吧!!
徐达和蓝玉也都望向朱成,想要听一听这位有大智慧者,会提出怎么样的科举改革方式。
“首先,科举万万不可改革。”
朱成几乎没有任何思考,便是开口说道。
“嗯?”
听到朱成这出乎意料的发言,朱元璋四人不由得微微错愕,刚才将八股取士批驳的一文不值的人。
就是你康王朱成啊。
现在你说科举不可改革?
什么意思?
“唉。”
朱成叹了口气,以一副无奈的眼神将四人看在眼中。
“你们啊,就该是一辈子商贾,入不得朝堂,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吗?”
刘伯温:……
这位大儒的眼皮微微挑起,视线在朱成和朱元璋两人之间不断挪移。
好家伙。
康王这么勇猛吗!?
这种话。
都敢说!?
再看看朱元璋、蓝玉和徐达的表情,三人除了有些惭愧之外,并没有任何生气与恼怒。
刘伯温:……
“康王殿下,您不妨将话说的再明白些。”
朱元璋追问道。
“很简单呀,你们还是没有从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所谓的科举制度,无非是用来巩固统治的手段而已。”
“你们想想,从洪武三年确定八股取士制度开始,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有多少人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背诵四书五经。”
“现在如果贸然更改科举制度,会发生什么事情,应该不用我多说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