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祥带着大队人马才刚刚撤走几分钟,我就知道越军已经来了。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分明没有听见更没有看见越军的任何身影,但却能莫名其妙的感觉到一阵压力甚至是毛骨悚然。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又或者是从越军特工方向传来的一阵杀气。
不管这是什么,我只知道必须要做好自己的事,所以赶忙挥了挥手让粱连兵加紧构筑防御工事。
梁连兵很聪明,他并没有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在山路上构筑一道防线……这样的防线虽然也能起到阻拦越鬼子的作用,但很明显的却是让越鬼子找到了目标。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我们直接在山路上用沙袋垒起一道防线封死山路的话,那么越军很快就知道他们要进攻的重点在哪里……除非我们能把冲上来的越军一个不落的消灭在路上,否则,只要有一名越军活着回去,就会告诉其它越军我军的防线是什么样的,在哪个位置,于是越军下一批进攻就会有针对性了。
粱连兵没有这么做,毕竟他也是跟着我那么多年的人,如果笨到这种程度的话也不配在我手下做一名排长了。
他是把兵力分散到山路一侧的峭壁上进行筑防。
这样筑防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最直接的就是居高临下,这一点在战术上会占很大的便宜,就像之前说的,居高临下不仅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实际意义就在于在高处能够看到更多敌人身体的面积,也就是说靶子更明显,反之自己身体暴露出来的面积却很小。
另一个好处就是阵地可以随时变换……峭壁的地形很复杂,有些地方是一块巨石,有些地方是一段树桩,还有些地方是个山洞。这些地方忽高忽低,忽远忽近,而且战士们还可以随心所欲的变换阵地,使敌人很难掌握到我军防御的重点。掌握不了我军防御的重点位置,也就使越军有力也无法使了。
这是当时我想到的两点好处,后来才发现其实好处还远远不只这些,比如因为我军在高处,使得我军投掷手榴弹十分方便,而越军手榴弹却因为大多会往下滑几乎对我军构不成威胁。
越军并没有马上发起进攻。
当然,这并不是越军良心发现给我们准备的时间。
我相信,这时的越军特工也已经发现我们守在这“半壁崖”上断后了……越军将这里称为“半壁崖”,这个名字倒是十分形像,一方面是因为这座高地的另一半整个就是悬崖,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悬崖的半腰横生生的来了这样的一条路。如果要说这条路是什么路的话,我觉得“半壁路”会比较适合。
事实上,越鬼子早就知道我们前方会有这样一个险地,而且还是没有越军防守的险地。
之所以这个险地会没人防守,那是因为这里是越军的腹地,一般情况下除非是中国军人再发起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否则这“半壁崖”不会有什么战事。甚至可以说就算我军发起反击战也不会打这“半壁崖”,乡下的一条供越军补给的山路嘛,对我军根本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派兵驻守这里简直就是一种浪费。
但在这特殊的时刻,这“半壁崖”却对我军发挥了决定生死的作用……如果没有它,我们整支部队很有可能都要被拖住无法逃出生天了。
越军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对这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他们在我们跳下汽车改步行的那一刻就发现重点就在“半壁崖”,于是他们一方面并不急着在后头追我们,他们担心追我们追得太急了反而会把我们更快的逼向“半壁崖”,另一方面就派出小分队绕过我军直插“半壁崖”,打算抢在我们前头先占了这个天险,这么一来就把我们困在丛林中无法脱身了。
不过我们运气不错,虽然事先不知道有这个天险的存在,但还是抢先一步到达并占领了这个“半壁崖”。
这一来越鬼子就为难了……是马上发起进攻还是不进攻呢?
进攻吧,用他们这支精锐的特工进攻天险明显是一种浪费。
特种部队最忌讳的就是被当作普通部队一样打阵地战,因为这体现不出特种部队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直接进攻天险。
也许,在打天险时特种部队是能发挥作用的,但其发挥作用也是在普通部队通过试探性进攻基本了解了敌人的布署及大量的情报之后,再由特种部队出手一战而胜。
而现在,这种试探性进攻似乎都要由越军特工来做,这显然是很不划算的。
不进攻吧,这也就意味着给我们充分的时间逃走……毕竟越军普通部队没有那么快赶到,等他们赶到再发起进攻的话,就算拿下了只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时很有可能已经追不上我军大部队了。
但我相信最终越军特工还是会选择进攻。
这并不是说越军特工就愿意这么干,而是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这么干。
一方面的压力是来自我们的。
万一要是我们在这“半壁崖”只是虚张声势呢?如果越军特工不进攻,那不就是白白的浪费了这一次进攻并消灭中国特种部队的大好时机了?!
另一方面的压力就是来自越军自身方面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