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白了白起一眼:“我做过的事情,是绝对不会找什么借口否认的。即便是历史重演一回,我依然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哼,只不过,赵括天纵奇才,若非使诈,谁胜谁负,恐怕不好说吧?”
我听了不觉心头一颤,赵括长平一战失利,自己战死不说,还背负了千古骂名。纸上谈兵,也是根据赵括得以流传下来的。
不过,随着人们对一些历史的研究深入,发现见诸于司马迁《史记》中的描述,未必就是赵括真实的写照。
实际上,长平之战的核心,是秦赵两国国力的大比拼,进入到后期的僵持阶段,赵国已经负担不起前线的将士的用度了。
而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赵王撤掉了主张清野坚壁,避而不战的廉颇,换上了赵括这个少壮派的主战将领。
严格说起来,廉颇没错,因为作为一个统帅,廉颇很清醒认识到,跟虎狼之秦硬拼,会吃大亏的。
但赵括同样没错,因为赵国彼时已经消耗殆尽了,前线的将士已经把赵国的积蓄全部消耗光了,拖下去,当赵国无力供应将士的用度的时候,必然会在内部发生变故。
因此,在国力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冒险出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曾有不少的历史研究者为赵括翻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其实是对赵括最大的误读。
虽然提出这个观点的研究者举出了不少的证据,但对于赵括的评价,始终是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的。
争议中最大的焦点,就是赵括兵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自换帅赵括以后,有过不少的血战,他是一步步掉进了白起的陷阱当中的。
其中,就有人质疑,白起是采取了什么不光彩的手段,才诱使赵括掉进圈套的。
猜测当然是不能作为史实被人们接受的,说来说去,赵括很可能就是为长平之战背锅了,哪怕是他英勇战死,也结结实实当了背锅侠。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也许,赵括真的就是纸上谈兵的座谈客。
现在,白起和小花的对话,让我感觉,这其中,好像是有很多的猫腻。
“小花,当初你是怎么忽悠赵括的?”我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同时,可能今晚点将台的事情就需要这段隐秘解决。
小花迟疑了一下说道:“当年长平之战之惨烈,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秦国当时把全国的十六岁以上的男丁,全部都发到前线来了,长平一战,实际上就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胜则海阔天空,败则万劫不复。因此,我约赵括在我指定的地点决战,实际上,我已经布置好了陷阱,就等赵括进入。他想到了我可能有阴谋,但他已经别无选择,因为赵军的粮草不继,只能冒险。没想到,就算是断了粮草,赵括依然跟我苦拼四十六天,秦之精锐,折损大半,才最终干掉了赵括。时也运也命也,赵括倘使有足够的粮草供应,我们的胜负,只在一念之间。赵括,良将也!”
“原来是这样啊,这么说,你使用了欺骗之术喽?战国四大将,白起可是头一名啊,难道,战国四良将之首就干这事?”我忍不住喷了一句。
小花狠狠瞪了我一眼:“岂不闻兵者诡道也,想着堂堂正正打仗,还不如直接脱下军装不干了呢,军队没了啥都没了,只要能打赢,就是真理!”
这话可没法喷,我又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小花,赵括怎么会被封印在点将台啊?”
喜欢渡异录请大家收藏:(www.100msh.com)渡异录迷失阅读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